1. 首页 >外汇新闻 > 正文

如何发挥黄金作用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原标题:黄金助力人民币国际化(上) 来源:中国黄金网

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是其参与国际货币竞争的过程,人民币从外围货币向中心货币的升级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进行了积极尝试,经历了波浪式的发展过程。当前,黄金依然具有商品和货币双重属性,我们需要将国内黄金供求转化成全球影响力。那么,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主权货币,黄金如何支持人民币信誉、提高人民币定价权力呢?如何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等途径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呢?

作为一个在开放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最担心外部冲击对金融稳定的破坏性影响。因此,为保证金融稳定,长期采取人民币非国际化政策。其主要的担忧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担心非居民持有人民币投机中国金融市场;其次,担心中国货币供给失控;再次,担心中国金融体制管理受到冲击。

其实,中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实现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的梦想。在1994年实现汇率并轨和1996年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人民银行曾认为在2000年左右,人民币会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届时,人民币就会成为硬通货。中国对本币和外币政策认识的变化主要受危机的影响。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提醒了中国经济强大和货币强大是不对称的,资本管制是开放的新兴市场国家克服危机的防火墙。

“四小龙”出口战略的成功案例成为中国学习的榜样,但是中国忽视了这些国家的汇率制度和稳定的金融市场。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韩国遭遇的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让中国进一步明确了资本管制、汇率制度选择对开放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意义。在危机后,中国加强了对银行系统的监管,放缓了资本账户开放的步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改变了决策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认识。危机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直接影响中国外部经济,全球贸易与金融对美元的依赖面临挑战,人民币非国际化的风险开始凸现。

一方面,国家面临外汇资产价值流失的风险,外汇储备的安全受到威胁,另一方面,企业面临汇率波动风险。危机后,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成为中国应对危机的临时措施,更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及实现本币崛起的重要战略。为争取经济自主性,危机后,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中国整体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09年开始,中国通过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离岸人民币市场(CNH)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到2019年5月为止,这两项措施已经执行了将近10年,以人民币结算量和人民币存款为代表的两项人民币国际化指标取得了突出成果,但人民币还不能算是国际货币,人民币真正成为像美元和欧元那样的国际货币还任重道远。因此,吸取国际化货币的经验,归纳主权货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核心驱动因素,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可持续是中国建立全新对外开放新体制的重要内容。

国际经验表明,国别货币国际化进程也是国际货币竞争的过程。国别货币成长为国际货币,一国经济实力是基础,军事实力是保障,完善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是重要条件,目前的国际货币都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中国军事实力逐渐强大,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为全球稳定与安全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中国致力于国内市场秩序的完善,积极进行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这些变化都表明,中国正在向一个开放的、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迈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多国家中央银行都增持黄金,很多投资者和储蓄者也都设法持有黄金,黄金出现了向货币化回归的倾向。从世界货币发展史来看,不同的货币成长为国际货币的路径尽管不尽相同,但黄金在其崛起过程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国家,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主动参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建立全新对外开放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后的10年,人民币国际化经历了迅速发展和暂时的放缓,随着各机构公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的下降,学术界普遍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进入了平台期或者是徘徊期,人民币国际化从哪里突围,并获得长久的耐力,是涉及人民币整体竞争力的关键问题。

黄金在国际货币竞争中的作用

1.黄金具有双重属性:商品属性与货币属性

货币国际化的过程是国际货币竞争的过程,对人民币而言,就是从外围货币逐渐向中心货币升级的过程。早在19世纪,一些经典著作就探索了黄金和货币的关系。“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指出了黄金独特的物理特性使得黄金具有了商品属性。黄金作为商品应该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黄金的使用价值即为黄金的多种物理用途,而黄金的价值则取决于人类开采和加工黄金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物物交换的推进,一般的价值形式开始出现,“其他一切商品只是货币的特殊等价物,货币是他们的一般等价物”,黄金开始具有了货币属性。17世纪以后,亚当·斯密和一些重商主义者代表如柯尔贝尔、塞拉等提出货币金属论,认为货币应当是一种商品,必须具有实质价值,其价值应由贵金属的价值所决定,货币的本质就是贵金属。就货币职能的角度来看,货币金属论者强调货币的价值尺度、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职能。以此为基础,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即是财富,为了获取大量财富,他们开始大量出口商品以换取货币,并禁止货币出口。

18世纪早期开始,在重商主义者思想的指导下,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积极扩大出口,限制进口,黄金大量流入,陷入货币泛滥、产品短缺、物价上涨的混乱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重商主义的货币财富观受到抨击,货币名目论的观点开始出现。其实早在16世纪,西欧国家就受到黄金引入的困扰。16世纪新大陆的大量黄金、白银(18.68, 0.05, 0.26%),源源不断地横跨大西洋,运抵西班牙。据统计,在16世纪末,欧洲储存的黄金、白银是1492年的5倍。巨额的黄金输入使得西班牙人更倾向于消费而非生产。一位西班牙的观察家写道,这些巨额的黄金对城市和公众而言,简直是致命的毒药,人们相信这将使他们的生活变得安逸。

货币名目论主张货币只是一种符号,是名目上的存在,强调货币的关键职能是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这一理论的支撑下,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发行纸币。伴随着货币金属论与货币名目论的争论,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由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的转变。在金币本位制下,黄金铸币即是法定本位币;在金汇兑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下,纸币仍以黄金为货币中心。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上是国际金汇兑本位制,该体系解体后,纸币开始独立运行,黄金非货币化,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牙买加体系时期。黄金非货币化后,黄金并没有回到泥土里沉睡,黄金属性得到了新的延伸,黄金开始作为投资品广泛参与到金融领域。

黄金的双重属性特征不仅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历程,也反映了人类对货币本质的认知。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进程的不同阶段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事实上的超主权货币。

2.黄金在国际货币竞争中发挥关键作用

以史为鉴,我们可以通过对国际货币成长历史的观察探索主权货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因素。从18世纪英国最先实行金本位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为止,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在这期间,英镑和美元先后崛起,国际货币竞争集中体现为黄金储备的竞争。

在货币史上,英镑和美元的崛起都有强大的黄金储备作为基础。1844年,英国已经拥有巨额黄金储备,英国颁布《银行法》规定英镑的发行必须有100%的黄金作为准备,即英国确立金本位制度。之后,英国成为全球贸易帝国,伦敦成为全球的国际结算中心,很多国家相信英镑和黄金一样好,并陆续以英镑作为本国国际储备货币,英镑成为国际化货币。在所有实行金本位的国家中,英国具有领导者地位,被认为是金本位制度这个交响乐团的“指挥”。英镑崛起的同时也确立了英国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主导者地位。

黄金储备积累在美元国际化进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40年,美国官方黄金储备规模达到19543吨,超过全球黄金储备量的三分之二。因而,美国有能力承诺美元与黄金可兑换。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怀特计划,建立了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按照布雷顿森林协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其他货币钉住美元,并在法定平价上下1%幅度内波动,即“双挂一钉”。这一制度安排使美元的地位等同于黄金,其他主权货币通过钉住美元来间接钉住黄金,从而保持汇率稳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维持汇率稳定、促进全球自由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他国家通过贸易顺差积累的美元越来越多,美国承担兑换黄金的压力也越来越大,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美国停止美元和黄金的可兑换,美元和黄金脱钩。从此,主要货币之间开始自由浮动。1976年召开的牙买加会议,正式确定黄金不再作为货币,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浮动汇率合法化。可以说,在国际货币体系这一层次,主要国家货币都不再直接或间接与黄金挂钩,全球进入到信用货币时代。

但是,黄金并没有回到泥土里沉睡,黄金也没有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各国央行依然保持着黄金作为储备的一部分。鲍尔和麦克德莫特和艾森曼等认为,在信用货币体系下,黄金依然是一国货币信誉的支撑。信用货币体系下,黄金依然保有部分货币属性。美元与黄金脱钩,开启了黄金非货币化历程,也意味着信用货币时代的开始。自此,货币的发行不再依赖黄金,而是由中央银行外生决定。尽管黄金的货币属性弱化,但黄金的部分货币功能,尤其是贮藏功能更加强化,这使黄金在信用货币时代发挥重要作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美元国际化水平最高,但是美国持有黄金数量最大,而且,对于新兴国际货币欧元,黄金储备在国际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战时期,大量黄金流入美国,这为之后实行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了基础,直至今日,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全球进入信用货币时代,但是美国仍为全球主要的黄金储备大国,由图1和图2可知,近20年来,美国黄金储备量保持在8000吨以上,远远多于其他国家,虽然黄金的美元价格有所变动,但是各个国家持有黄金数量基本不变,美国和德国仍是持有黄金储备的大国。

欧元国际化的进展与欧元区黄金储备量息息相关,黄金储备量作为实现欧元国际化的基础和保障,支持了欧元在短时间内实现国际化(见图3),2000年~2012年欧元区黄金储备量与欧元国际储备同步增长,2012年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欧元占全球的国际储备减少,同时伴随黄金价(1804.17, 3.67, 0.20%)格的下跌,以美元计价的黄金储备量也减少,2015年~2018年欧元国际储备量明显增加,但是欧元国际储备占总储备的比重在逐年减少,这与黄金储备变动趋势相同。

图4中将欧元在全球国际储备中的比重来表示欧元国际化的程度,由图可见黄金对欧元的国际化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欧元区黄金储备量的变化是欧元国际地位变化的晴雨表。

2008年和2011年夏,在全球外汇市场动荡、股票价格指数狂跌时,黄金价格却强劲上涨。2011年,美国犹他州政府通过承认黄金为法定货币的法案,同时瑞士推出与现行货币瑞士瑞郎平行的“金瑞郎”,黄金在金融市场也已开始作为抵押品。近几年,各国央行开始大量增持黄金,黄金的货币属性出现回归。由此,黄金再货币化及黄金在支持货币信用、分散外汇储备风险方面的战略意义再次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

发挥黄金作用,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危机后的十年也是中国勇于尝试人民币国际化的十年。在国内,人民币国际化是沿着双轨进行的,即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但是,这两条轨道发展的并不平坦,经历了波浪式的前进过程。在区域层面,中国积极参与亚洲货币与金融合作,参与金砖国家的金融安全网络合作,在全球层面,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其标志性的事件是2015年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这些努力虽然提升了衡量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指标,甚至是好名次,但是其国际化水平与主要国际货币的距离甚远。当世界经济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格局将面临新的调整,不确定性增加,国际货币竞争也将出现新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也进入新常态,双重新常态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平台期可能会更长。中国应把人民币国际化放在一个更长的光谱中来筹划。以史为鉴,黄金将是人民币从平台期突围,提升人民币信誉和定价能力的重要载体。

(一)在主权货币价值波动的情况下,增加黄金储备量,多元化配置储备资产

1.增加黄金储备量,增强人民币信誉,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自1948年人民币发行之日起,中国就宣布人民币不与任何贵金属挂钩,完全由政府信誉来保障。鉴于黄金在信用货币时代对主权货币信誉的保障作用,以及黄金作为一国最后国际清偿能力的基础,中国应综合考量黄金储备吨位数和黄金储备价值量,适当增加黄金储备,发挥黄金对人民币价值的支撑作用和保障作用,使国际社会可以更多地选择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和储备货币。夏斌在其著作《中国金融战略2020》中阐述道,中国在黄金问题上,不能短视,绝不能从三年五载的短期利益出发,不断增持黄金等贵金属储备,应该是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特别是在人民币国际化刚刚起步的10年金融战略过渡期内,必须始终坚持如一的一项重大原则。

中国外汇储备逐年增长,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官方储备资产第一大国,虽然数量庞大,但是长久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官方储备资产中,外汇储备占绝对份额,外汇储备结构单一,黄金价值仅仅占官方储备资产总价值的1.5%~2.5%。图5具体描述了近5年来中国官方外汇储备结构,相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头寸和特别提款权(SDR),黄金在官方储备中所占比重较大,但是与外汇储备相比还是相差甚远。中国外汇储备构成主要是以美元为主的外币和证券,这就极大增加了外汇储备的价值风险,外汇储备增值大多以国库券收益率挂钩,债券收益率较低,并且中国大量的外汇储备价值与美国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同时还受到国际政治、地缘冲突的影响,深陷“美元陷阱”。因此,存量上,应该使国际储备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增加黄金储备量既分散外汇储备风险,跳出“美元陷阱”,又增强国家主权货币信心保障,支持人民币国际化,这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也是未来我们努力发展的方向。

2.探索中国特色的人民币国际化道路,多元配置外汇资产,保障资产安全。

2000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探索,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实现资本账户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还任重道远,在探索的道路上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开放经验和教训,比如美国和欧元区,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币国际化道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