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音乐 >

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 艺术歌曲搭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圣-桑与陈其钢的音乐对话余韵不绝,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奇妙且耐人寻味的“巧合”仍在继续上演。1911年5月,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大师、指挥家古斯塔夫·马勒在维也纳逝世,同年11月,我国著名音乐家、教育家丁善德在江苏出生。

为纪念马勒逝世110周年和丁善德先生110周年诞辰,10月14日晚,指挥家杨洋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携手男中音歌唱家袁晨野、女高音歌唱家黄英以及小提琴家柳鸣、大提琴家朱琳,共同带来了“生活的歌唱”音乐会。

在马勒《第五交响曲》的“小柔板”中,音乐会启幕。这段饱含作曲家对妻子爱意的音乐,也曾被电影《魂断威尼斯》选中。深沉汹涌的气氛被跃动却暗藏压抑的《起床号》扭转,它自马勒最具代表性的声乐交响套曲《少年魔号》。《少年魔号》是马勒为德国民间诗集《少年的魔法号角》中一些诗篇创作的艺术歌曲,包括《起床号》在内,袁晨野从这些作品中挑选了5首,《安东尼向鱼布道》幽默却讽刺,《少年鼓手》忧郁而悲伤。“《少年魔号》中有很多关于战争、死亡的沉重元素。”袁晨野介绍道,于是,他又选择了两首常由女性演唱的《是谁创作了这支小曲》《莱茵河传说》,用活跃的曲风调节上半场的气氛。

黄英

下半场,丁善德的艺术歌曲与马勒隔空“对话”,《爱人送我向日葵》深情款款,《滇西诗钞》意蕴悠长,演唱时,黄英的眼前似乎展开了画卷,前者像油画,后者像中国山水。一般来说,艺术歌曲都采用钢琴伴奏,这次经过作曲家邹野的改编,黄英能感觉到,丰富的配器为歌曲增添了更多戏剧性。“《滇西诗钞》演出的次数不是很多,它的难度非常高,特别有意境,也特别有味道。”黄英的歌声里满怀敬意。她的恩师葛朝祉曾赴法国深造,归国时历经千辛万苦,才终于回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这当中离不开丁善德的努力。“我想这就是音乐的传承。”黄英说。如今,游历在国际舞台上,她更能理解丁善德音乐中的力量,“这才是中国艺术歌曲该有的走向。”

“一说起艺术歌曲,大家经常会想到舒伯特等外国作曲家,其实我们自己的艺术歌曲也有很多优秀作品。”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希望为这些作品以及中国的室内乐创作呼吁更多关注。同样是在本场音乐会上,小提琴家柳鸣、大提琴家朱琳与乐团合作了《小提琴与大提琴二重协奏曲》,它由邹野根据丁善德《C大调钢琴三重奏》改编而来,在中国室内乐发展历程中,《C大调钢琴三重奏》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上海交响乐团被授予“年度艺术家”

“这场音乐会的策划非常曲折。”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回忆,它前后历时近三年。2019年,马勒室内乐团正式成为音乐节的驻节乐团,按照原定计划,这套以艺术歌曲为切入点,融汇了马勒、丁善德的曲目将借此契机走向世界。受疫情阻滞,跨国际的交流合作变得异常艰难,但音乐的传承与创造没有停息。

“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邹爽说。演奏家们不负期待,成功接住了这场以交响化改编承载艺术歌曲的演出。作为国内少有的百年名团,上海交响乐团也被授予了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年度艺术家”的荣誉。近年来,他们接连在音乐节的舞台上留下了《切肤之痛》《古雷之歌》《浮士德的沉沦》等许多经典作品与难忘瞬间。

标签: 第二十四届 北京 国际音乐节 桥梁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