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娱乐 >

德国低年级音乐课为什么不用钢琴? | 争鸣

配图©东方IC

“钢琴都有哪些缺点?”

当我将这个问题抛给班上学生时,明显感到他们愣了一愣。


(资料图)

不仅是现今音乐院系的大学生,即便是李妲娜这样的知名音乐教育家,也会因为类似的问题而讶异。1989年,李妲娜到德国富特旺根音乐学院考察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系主任告诉她,德国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上音乐课不用钢琴。李妲娜老师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感受,“我当时惊呆了。”

在我们的普遍认知中,钢琴是“乐器之王”,声音悦耳,音域宽广,不仅能够演奏多声部,还可以自由转调,甚至五线谱乐理也是基于钢琴来阐发的……而有没有钢琴,则是我们评价音乐课堂质量的底线。

但是,任何事物都需要辩证看待,钢琴并不能例外。

钢琴有没有缺点?当然有。比如,钢琴能自由转调,那是因为它使用的是十二平均律。有音乐家说,“十二平均律是最没有乐感的音乐律制”,因为十二平均律并不符合乐音的“自然泛音”原理,是人为“将半音加以等程”的律制。简单来说,与单旋律音乐适应的律制是五度相生律,与和弦音乐适应的律制是纯律,与频繁转调音乐适应的律制才是十二平均律。中国传统音乐较为适合使用五度相生律,西方古典音乐较为适合使用纯律,西方现代音乐较为适合使用十二平均律。概而言之,使用十二平均律演奏的和弦不够醇厚,显得“干巴”,演奏的旋律则倾向性、调式感不足,显得“直不楞登”。

明代音乐学家朱载堉在世界上最早发现了十二平均律,并最早发明了十二平均律乐器,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国音乐家几千年的“黄钟不能还原”问题。但是,他的伟大发现和伟大发明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默默无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律制不适合中国传统音乐。李妲娜老师介绍说,“其实西方除钢琴是平均律外,管乐也需要口型等去适应纯律,而弦乐的调整就更为方便了。”

任何事情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音乐教育也不例外。教育乃是支持学生来“发展适宜性”和“适宜性发展”,而适宜必须“目中有人”。低年级音乐教育的常用乐器对学生来说应该易于携带、“摆弄”,对教师来说应该易于载歌载舞、和学生“打成一片”,而钢琴在这些方面并不具有优势。

并且,钢琴是一个“庞然大物”,不仅很难移动,而且会拦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影响师生之间的多样化交流。这种距离感和压迫感大龄学生或许还能接受,但对低龄学生来说则是巨大短板。李妲娜老师说,“儿童音乐教育一开始使用的乐器应该是孩子可以拿在手上的小乐器,而钢琴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大概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对于低龄学生来说,首要的并不是音乐知识或者其他学科知识,恰恰就是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心理问题和音乐律制之外,当然也有其他的现实音乐问题。比如,钢琴声音平直,一个音弹出之后要么消除,要么束手无策。也就是说,钢琴发出一个音之后,再也无法进行有表现力的强弱变化、高低变化和音色变化,虽然有长短变化却也只是突兀的“划断”式。

有人会说,“一个音就是一个音,一个音怎么进行高低变化?”这个问题的提出,正建立在钢琴带给我们的音乐观念之上:一个音即是“平直的一个音”,有音高变化就不再是“一个音”。

然而这种观念并不符合大多数音乐的实际。比如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音”就往往是“带弯儿”的“一个音”,往往需要进行高低变化。并且,“弯儿”的表现形式极为丰富,有大有小,有急有缓,有连有断,有轻有重。

在类比中我们更容易理解我国传统音乐“一音带弯儿”的问题。譬如,西方美术字的一横不会进行高低变化,但是中国书法的一横却必须进行高低变化。再如,西方语言的一个音节可以没有高低变化,但是汉语的一个字(一个音节)却必须进行高低变化。有人会说“一个阴平声调的汉字就没有高低变化”,其实不然:阴平声调和阳平声调相对,既然阳平声调是上扬,那么阴平声调当然有向下回还的趋势——只是不像阳平的上扬那么明显罢了。

比“带弯儿”更丰富的概念是“带腔”。一个“带腔”的音不仅有音高变化,还有音色、音强、音长的变化。我们常说,西方音乐是多声音乐,中国音乐是单音音乐。此话虽然不错,但必须补充说明:中国音乐的单音并不是平直的简单单音,而是“带弯儿”和“带腔”的丰富单音。

那么,西方低年级音乐课堂尚且可以不使用钢琴,对于以丰富单音为特征的中国音乐课堂来说,是不是就尤其需要仔细思量?

甚至,在高等教育的音乐院系中,也出现了“钢琴后遗症”,比如唱歌一开口“都是钢琴上的音”,不仅唱不出较多“钢琴缝里的声音”音乐类型的味道,而且声音平直,音与音之间都是“蹦式”进行而不是丰富的“游式”进行,令人闷煞。

钢琴是人类众多乐器中的一种,既不是全部,也不是标准,并且谈不上“最优”。在提倡多样性的音乐教育中,乐器从来没有什么“王者”。在发展适宜性的音乐课堂中,能支持孩子音乐素养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的乐器才是好乐器。

(张燚)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