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娱乐 >

用绳子表现母子关系,这部女导演的处女作把草原拍得太美啦!


【资料图】

为了防止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走失,儿子在两人腰间系上一条绳子,这条“脐带”既是羁绊,也是束缚,当儿子把“脐带”剪断,代表着生与死的告别,更有着生命轮回的意味。90后导演乔思雪的长片处女作《脐带》正在热映中。该片由巴德玛、伊德尔等主演,通过富有民族特色的视听语言和纯朴的故事表达,展现了亲情的温暖和对乡土的眷恋。

作为在呼伦贝尔土生土长的姑娘,乔思雪儿时曾经非常依赖母亲,后来出国留学多年,与母亲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不再关心母亲的生活。有一天,她在街上遇到一位和母亲年龄相仿、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阿姨,一个人在路上徘徊,大家问她在找什么,她说她找不到家了。这一幕深深触动了乔思雪,她马上给国内的母亲打电话,结果得知母亲曾因为更年期饱受情绪困扰。“这件事让我既诧异又震惊,我没想到这么重要的事她没告诉我,而是等事情过去很久之后才轻描淡写地说出来。这是《脐带》故事的由来。”乔思雪说,一开始她主要想探讨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因为自己从小深受蒙古族文化影响,草原上的人多以一种比较自然的眼光看待生死离别,认为这是大自然的轮回,孩子如何面对母亲的离开,也成为影片的主题之一。

乔思雪的爷爷去世前,五个儿子对老人的细心呵护和照料曾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如果从男性创作者视角出发,他们可能更愿意表现自己的阳刚之气、英雄气概等,很温柔细腻的一面不会去写,所以我把主角设置成男性,打破大家对男性、尤其是蒙古族男性的刻板印象。他们既有粗犷的一面,也有跟亲人相处时温柔细腻的一面。”

饰演男主角的演员伊德尔,其实是一位将蒙古族音乐和电子乐相结合的新锐音乐人,没有什么表演经验,一开始在情绪的处理上比较慌乱,没办法相信片中的场景,让自己进入角色。而与他对戏的母亲,则由蒙古族实力派演员巴德玛饰演。为了让二人在表演上相匹配,开机之后乔思雪让二人每天都坐一辆车,所有吃喝住行都牢牢“锁在一起”。“巴德玛老师很像伊德尔的母亲,对他非常照顾,两人慢慢产生情感。我们整个戏又是顺拍,设定是儿子从外地刚回来,跟母亲的感情也是从陌生到靠近,节奏正好对上。”乔思雪说,影片最后那场儿子与母亲在篝火晚会上的告别戏,一开始剧组所有人都不怎么期待伊德尔会特别“真情实感”,化妆师还准备了辣椒水,说万一哭不出来就给他涂。没想到拍起来后,远处的人拿着火把,现场还有那么美的音乐,伊德尔当场就落泪了,现场所有人都被打动了。

《脐带》虽然拍的是死亡,但并没有直接展现,而是用了篝火晚会告别戏这种浪漫又诗意的手法,温和地暗喻亲人的离开。乔思雪说,这个告别是一种心理上的告别,儿子要切断的是对母亲心理上的依恋。“肉体虽然会消亡,但精神会在自然轮回里延续,最后会有一条隐形的脐带牵着儿子,让儿子一直记得母亲。”

在摄影指导同时也是监制曹郁的镜头下,草原被拍得优美而有质感。乔思雪坦言,在大自然里拍戏难度相当大,拍摄时正值呼伦贝尔草原由春转夏的时段,经常刮风下雨,极端天气会严重影响取景和拍摄。篝火晚会那场戏拍摄前,剧组停拍了两天,因为当时正好刮8级大风,拍摄地又在湖边,一旦风太大,人都有可能被吹进湖里。令人惊喜的是,两天之后,剧组居然等来了月全食和“超级月亮”。明月点亮湖面,篝火似梦非梦,组合成美得足以令人落泪的画面,成为老天赐给电影的一份礼物。

影片以一棵神奇的“生死树”结尾,那其实是两棵长在一起的榆树,一边已经枯死,另一边依然郁郁葱葱。乔思雪说,这棵树承载了影片最后的告别:我们总要经历亲人的离去,母亲的肉体在一边消亡,但精神会在另一边永存。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