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娱乐 >

扬州仁丰里:文火慢炖“烟火气”-要闻

【守望家园】


(资料图片)

行走在江苏扬州仁丰里,清淡的古意夹着鲜活的烟火气,唤起你对老城市井的眷恋。隋唐至明清的文化遗存,鱼骨状体系的古街巷,犹如历史的路标,指引着你一步步走向时间的深处;街头巷尾,一个个非遗工作室、特色民宿、茶咖轻食等各类空间,吸引着你驻足“打卡”。

仁丰里,扬州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从2013年“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改造”被纳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到2021年“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一等奖,仁丰里走出了一条“微更新、强文化、集民智、可持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特色之路。这里既留住了“原貌、原住、原味”的“原来如此”,又催生了“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活”的“新新向荣”。

微更新:“气质颜值”与“幸福指数”齐升

门前花棚,院落吐芳,仁丰里巷道仿佛是一条条的“微花园”长廊。

“这家庭院还是这么美!记得那时我才二十来岁,情不自禁溜了进去。屋里的老奶奶见了非但没责怪,还送了我两个香橼。”时隔半个多世纪,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老扬州”陆君故地重游感慨不已。世事变迁,庭院安好,“勺池园”这处扬州园林式民居越发充满生机,还被评为了“最美庭院”。庭院主人张呈生热情好客,虽已年过古稀,仍积极参加街道社区的“我家大门常打开”志愿服务活动,还当起了古城义务导游。每到香橼结果,他就从树上摘下,用竹篮装好放在门口,插上“有橼自取”的牌子,免费送给街坊四邻、来往游客。庭院不大透橼香、勺池虽小映水波,勺池园折射、见证着仁丰里的变迁。

不破坏古城街巷肌理,不动迁原住民,在对危房、路面、墙面修缮时,尽量保留还原街区的本来面貌,同时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要。仁丰里的改造,摒弃“穿衣戴帽”的大拆大建,采取的是一种“微更新”。

在保留唐代里坊形制和民居空间肌理、传统风貌的基础上,街区努力改善原住民的居住条件,留住原住民,延续古城小巷的生活氛围,留住活态历史。同时,引导居民、投资人按照传统风貌要求,修缮、整治房屋、环境,在保持建筑外观与街区环境相协调的前提下,鼓励结合各自审美、使用需求等在功能和外观细节上进行个性化设计,如用彩绘、艺术装置等增添巷内景观,还原老巷生活场景,让更新后的建筑“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前瞻性。近年来,扬州先后制定《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仁丰里综合整治规划》,陆续展开一系列民生幸福工程项目,修缮传统民居建筑,整治街区环境。坑坑洼洼的路面,杂乱交错的空中“线网”,破旧的老屋老街等,这些纠缠老城居民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一一破解。街区的“气质颜值”与居民的“幸福指数”齐升。

收租储:“原来如此”催生“新新向荣”

“仁丰里的一大特色,在于留住了世代居住在此的原住民。他们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人、扬州文化的承载者、历史变迁的见证者,街区改造与复兴的参与者,建设成果的共享者。”汶河街道党工委书记钟蕾说。

为把饱经历史风雨的老民居家底盘活,仁丰里探索出了“收租储”的新模式,租用、收储居民闲置的房源、招引文艺家及其他民资进入,自带设计方案、自带文化项目、自带投入资金,进行自主改造并运营。

这种新举措实施之初,街区居民大多心存疑虑。汶河街道旌忠寺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张雪松告诉记者:“当时收的第一家民居是临街的一处危房,墙面已严重倾斜。来来回回谈了大半年,房主才同意。房主顾虑很多,协议反复修改了好多次。”待到老屋修缮后“上梁”的那天,街区居民们跑来围观,眼里溢满羡慕。

“收租储”,民居的房屋产权性质不变,不用花自己的钱就能使老宅得到修缮,还能领到租金。一举多得的惠民举措如同“定心丸”,不少房主主动签下协议,把房子租给街道统一运营。也有的原住民,在自家老屋当起了主理人,实现了人生角色的转变。

和许多街坊邻里一样,仁丰里承载着梁然之所有的童年记忆。“小时候,奶奶经常带我在街巷里玩耍,给我讲老街的历史、旧时的生活。仁丰里,一直在我的心里。”2015年,在外打拼的梁然之回到了这里。“当时民宿刚兴起,我和爱人都爱旅游,对民宿很感兴趣,也比较了解,恰逢仁丰里改造,我们就决定借着这股东风将老屋做成民宿。”2016年,“燕然居”民宿开张,很快便成了网红,游客慕名来此重温“旧时光”,感受“扬州慢”。现在,梁然之又紧跟街区的发展,把民宿打造成了多肉主题咖啡吧。

“螺蛳壳里做道场”,12公顷的仁丰里以小地块、渐进式、微更新、重文旅、可持续的发展思路,探索“政府引导、公众自主参与”的运作模式,发挥居民、投资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形成“自下而上”的街区保护与利用新机制,打造“历史记忆+独特空间+生产生活”的历史街区。

如今的仁丰里,既留住了“原貌、原住、原味”的“原来如此”,又催生了“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活”的“新新向荣”。

年轻态:保住“里子”扮靓“面子”

政策引导,街道、社区统筹发动,居民、社会力量参与,仁丰里的改造更新,从启动、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汇聚着众多参与者的智慧。他们中有政府人员、专家学者,也有原住居民,还有商户、普通市民。目前由居民代表和城建、法律等专业人士多方参与、共管共治的街区营造站正在规划设立。

10年,文火慢炖,仁丰里越来越有味道。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了近6000万元的社会资本注入。近700米长的主干巷道,一个个文化空间比邻而“居”,吸引着不同的圈层。

崔芳凝,河北姑娘,一名80后。学的是植物保护专业,后来从事会计等工作,但心灵手巧的她从小就有个梦想。2018年的一天,母亲在家看到扬州通草花制作大师戴春富收徒的节目,赶紧把消息告诉给了在北京工作的崔芳凝。崔芳凝紧急处理完手头的事情,只身来到扬州。“能坚持就行!”她一直记着第一次见到师傅的情景,还有师傅的这句话。就在今年国庆节前,她和师妹陈紫薇合开的“摹花文化空间”开张迎客。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她们注重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创新推出簪饰、台屏、玻璃罩手办等产品。这里的非遗体验课,成了不少家庭的亲子“课堂”。

“当初临走时,母亲叮嘱我学个一两年就回来。”如今四年过去了,家中“独苗”崔芳凝选择让自己的梦想在扬州仁丰里生根发芽。

古老的仁丰里,也因一个个追梦人越发“年轻态”。现在街区有各类空间、场所50多处,涵盖历史记忆类、非遗传承类、文化研学类等,学、品、游、购、娱等多种形式,让传统文化在此得到了活态传承。街区通过设立文旅发展奖励资金等政策,鼓励居民和投资人发展雕版印刷、古琴传习、线装书和古建筑木模型制作、老照片收藏、文艺沙龙等文创产业,同时通过设立产业准入门槛严格把控业态,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

共建共享,共情共赢。街区持续开展文化旅游推介活动,推动园林式民居向游客开放,举办文创集市、微散文诗歌征集,开展“最美画境”活动、“萤火点亮古城行动”,打造文化游学项目、“仁丰里研学线”等,并成立文化产业联盟,实现了街区资源的联动互融。

诚如“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一等奖时,专家们所言:“仁丰里模式”完善了地下基础设施的“里子”、提升了古城百姓宜居生活的“里子”、保住了古城烟火味市井生活的“里子”、营造了文脉深深的文艺特色的“里子”。

如鱼得水的仁丰里,看得见发展、留得住乡愁。老街不老!

(记者 李韵 通讯员 桂国)

标签: 原来如此 中国建筑学会 建筑设计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