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娱乐 >

世界热议:契合时代之问与当代审美——我看今之和她的画

今之来北京之前,活跃在吉林市诗坛。我回吉林时,在诗人朋友圈里与之相识,谈谈诗,喝喝酒,挺开心的。后来,她把自己的画作展示出来,我有一点儿吃惊,没有想到,作为诗人的她很有画画天分,于是又与她谈画。她说,自己跟“关东画派”领军人物关鉴先生学画快三年了,画画的热情超过了写诗。我说,写诗、画画不矛盾。她兴奋地回答:“那是。”“那是”以后,就少见她的诗了,她的兴趣完全转移到画画上,与关鉴先生学习国画山水,也向其他老师请教技法,可谓转益多师。那是五年前的事情:我接到今之的电话,她说自己到北京来深造了,学画的清华美院高研班地点就在离我家很近的高碑店,导师叫朱零。那些年我有点儿忙,不常在北京,与她在微信里保持联系。她常把自己临摹的习作或写生的作品发给我看,我觉得这些画与我在吉林时看到的有了明显的变化。第一,观念变了。她有了“提炼”的意识,也有了“取舍”的能力。以往的画似乎“多多益善”,想法多、构图杂、主次难分,看上去画面满满的、色彩艳艳的,好看却经不起推敲,看久了会产生疲劳感。而眼前的作品笔墨语言丰富,点线、浓淡、轻重、前后、远近、明暗、强弱,笔有笔的气势,墨有墨的韵味,呈现出中国山水画该有的美学意趣。第二,眼界开阔了。她不再于“像与不像”上打转转,也摆脱开“地域的就是全国的”之狭隘认知,明白了画画的大道就是一个时代的趋势、一种艺术样式的品质、一个艺术家的超越。她果断地放弃了旧有的习惯,不怕从头再来,一步步向那个诡异神秘又充满了生命激情和情感愉悦的艺术领地跋涉。她来自黑土地,有着黑土地一样的韧性、坚毅与顽强。


(资料图片)

祥瑞家山

今之到北京快一年后,我们才见上面。那时已经是秋天了,高碑店艺术区的道路上翻滚着翠黄的银杏叶,与路两侧猩红色的围墙合成一幅富有意趣的画。我想,今之的画也该是有意趣的。带着这样的感觉,我来到今之的工作室,没有寒暄,直接谈画。她先简要地介绍了自己来北京学画的打算,以及学画的老师和学习进度,然后,看她的画,有习作,有原创,都展在画墙上,异彩纷呈。这些作品显然与她此前的画作拉开了距离,而且是非同小可的距离。如果说,在吉林时她所画的仅仅是画的话,那么现在的画则有艺术的感觉了。对,就是艺术的感觉。显然,这是今之的转折点。又有一段时间没有见面了,不过,在微信朋友圈中我总能看到她的动向——与导师朱零带队去山东写生了,去河北写生了,去山西写生了,去安徽写生了……她不断地问道自然,去大自然中锤炼笔墨。写生,是画家对自然世界的主观体验。画家个体与大自然客体的相见建立起一个互信、融通的机制,艺术审美就是在这个机制下的物象升华。这时候,画家的审美观念渗透其间,自然景色人格化了,或“高远”,或“深远”,或“平远”,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于此得以在尺丈素宣上展开。

▲今之在山西石楼写生时对景创作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走了多远的路,就会有多远的想象。今之从吉林走到北京,从北京走向全国各地;从树林走向深山,从深山走向幽谷,她不去追问路上的见闻,就是一个人默默远行,也会有机锋、有禅思。如在北京逗留的时间稍长,我喜欢与一些画家朋友小聚,谈天喝酒,悠哉,快哉。宋庄是经常去的地方,去了就会到今之的画室看看。她从高碑店搬到宋庄,在这里勤勉作画、冲击国展大考。一年半时间,她的作品7次入选全国性美展,其间还有两幅带着她个性风貌的点彩作品获奖,并迅速变身国展班的导师助教和点彩导师。她在宋庄成为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其点彩作品《梦回濠江》获国展大奖,那个展在全国几千张投稿中只遴选出20件美术作品。

▲梦回濠江

现在慕名而来向今之学习的人很多,她的生活忙碌而充实,而她的创作也有了极大的提升——构思完整、色调迷蒙、感觉丰富,作品更有味道了。她常把一些国展的画册拿给我看,其中她的作品风格跨度大、想法奇诡、妙笔生花。她硬生生地摸索出了一条用国画的纸笔、以水粉的高级灰色彩、用点和线绘写的新路子,这是画家值得尊重的地方,也是她艺术天赋的展现。艺术之路拥挤不堪,有所为难,有所作为更难。这么多年,今之以笨鸟先飞的精神孜孜以求,用汗水和智慧创作出一批有个性、有神采、有品质的美术作品,赢得了专家们的好评。她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画家。或许,因为我对她过去的美术创作有一点了解,再看她的新作感受很深。她究竟是如何超越自己,又是如何跟上当代美术创作风尚,并取得今天如此丰硕艺术成果的?这个问题既属于今之,也属于今天的美术界。今之植根传统,临摹了一批古代杰出的山水画作品。她从北宋一直临习到清末,面对经典佳作,她仔细去观察,努力去理解。特别是对一些神往痴迷的作品,她常常临摹几遍、十几遍。同时,她不断写生,在自然的游走中梳理出自己对山水的爱,正如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言:“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

▲千仞流晖

在画案前,今之步步为营,又不断修正观念,倾听时代节拍。山水画发展到今天,一味恪守旧有图式,读者和观众不会满意。艺术需要跟上时代步伐,要有鲜明的时代语言。在创作中,今之的创新意识较强,她大胆实践,借鉴先进的创作手法,吸纳更多的技术要素和文化信息,让自己的创作立体、饱满、时尚,力求契合时代之问和当代审美。从诗人到画家,今之的华丽转身值得肯定。(张瑞田)

▲今之与本文作者张瑞田在凤凰卫视参加《读者》大会

今之(本名王艳),1961年生于吉林桦甸。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协会员、作协会员,吉林市作协理事,清华美院书画高研班朱零导师助教。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