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娱乐 >

这些好看的纪录片 今年别再错过了

最近看到一部纪录短片,主角是导演的外公外婆。

短片在外公外婆两条线索切换,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两人将摄像机当作倾诉工具,各自陈述离婚往事,他们的回忆有诸多事实偏差。

当我们透过短片,真切看到外公与外婆如今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很大程度上正由曾经的经历所塑造,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陈述的皆是自己所见所感。

“罗生门”式的真相令人唏嘘之余,也让人反思什么才是生活的真实。

当下,舆论场上总是剑拔弩张,人们急于站队,急于分辨黑白,急于去揭露与爆料,但绝对的真实与黑白,一定存在吗?

外公外婆的老照片里,藏着那个年代的爱情。

今年,新周刊与旗下视频栏目《局外人》发起“热声”非虚构短片征集,并最终从361部作品中筛选出5部优秀作品,开头提到的短片正是其中之一——《当你老了》。

导演杨仁以第三者视角,不偏不倚地讲述外公外婆的故事,用参与的方式捕捉生活表象下面的真实,且故事完整而有温度,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之余,多一分对人的理解与共情。

11月14日,新周刊在广州扶光书店举办了“热声”线下观影会,并邀请到此次活动终审评委——纪录片工作者蒋能杰、影评人君伟,以及获奖作品《明暗之间》的导演仲晴暄来到现场,与读者展开交流。

蒋能杰提到,这些脱颖而出的片子,打动他的不是多专业的技术,甚至部分短片在剪辑上存在明显缺憾,但纪录片要紧的是故事,是回归人本身。

这些故事题材各不相同,但都把镜头转向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的是身边的亲人,有的是边缘人与社会弱势群体。

它们讲述这个时代的人间故事,呈现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也让人真实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广州“热声”线下观影会现场

纪录的是他们,也是我们

所有个体的命运在具体呈现千差万别的同时,背后又有相似的特征。真实的生活总有许多共通之处,这也是好的故事能给许多人共鸣的原因。

几年前,晴暄参与了一场无障碍电影的公益讲解活动,活动结束后,观影者陆续离开,一对情侣吸引了她的注意:他们坐在窗边,正分享一双耳机,男孩全盲,女孩半盲。

这对有点特殊的情侣让晴暄有些好奇,于是,以镜头为介质,她逐渐走进他们的生活。这是《明暗之间》创作的起源。

真实的生活,本就在明暗之间。

但短片最终呈现的不单纯是一对视障者的爱情故事,其内容要更广阔与复杂。

作为半盲者,女孩聪阳的世界模糊却非完全黑暗,她在明暗两个世界游走,身份尴尬。晴暄提到,聪阳是一个非常游离、很模糊的一个形象,但同时,她又有女性想要去争取爱的权利那种特别坚实的根基在里面。

短片中,聪阳的内心被镜头呈现得细腻而动人,让人看到一位鲜活而有力的女性形象。

纵使如困兽被生活包围,聪阳也有自己的坚持。

现代性的交通工具是片子的重要组成元素,聪阳游走在三城之间,追逐爱情、寻找自我。这也承载着主创的思考:交通工具可以让人在各个地方迁徙,“但到底哪个地方才是真正的落脚点,哪个地方才是真正的归属,这是一个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影评人君伟则在父母对聪阳爱情、婚姻的反对中,看到了中国当代社会的一种惯性矛盾——“中国爱情故事与中国式亲情,往往处在一种巨大的观念与意识的撕扯和纠缠之中。”

近年来,家庭私影像在公众的认知里逐渐被接受,存在感增强。家庭影像是很多影像工作者的启程之地,这次我们也征集到不少围绕“家庭”、“家人”的创作。

而作为记录外公、外婆当下与过去的家庭影像,《当你老了》以完整的故事和带着温度的叙事引人共鸣,让很多人想起自己家中的老人。

老人的“劝告”,亦是对其前半生的体悟。

导演杨仁提到,当他通过影像走近两位老人,才逐渐发现:最习以为常的平凡言语、行动背后,仔细探究总能发现很多故事。

亲人时常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短片或许也提醒着观众,该坐下来倾听他们的故事,在认识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的原因中,也探究自己的来处,“理解自己是谁,应该如何去爱人”。

这人间,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在视频里“找自己”之外,不可忽视的是纪录片的社会价值。现场,君伟提到,纪录片的社会性是他比较看重的,他期待“更广阔的表达”。

比如他首推的《未婚妈妈》,以三位女性视角,呈现不同处境下未婚妈妈的生存现状,将未婚妈妈群体的困境带到观众面前。

“隐形”的未婚妈妈,时常面对孤立无援的困境。

实际上,早在2016年,我国就已经出台规定,经过亲子鉴定,允许非婚生子女户口登记,但在短片中可以看到,在社会传统观念中,非婚生子女要上户口依然阻隔重重,未婚妈妈更不被待见,被侧目,被歧视,最深的伤害甚至源自自己的亲人。

不被理解,是未婚妈妈的生活常态。

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有大数据统计的时代,我国目前尚未有关于“未婚妈妈”的数据统计。“未妈”群体被忽视了太久,而《未婚妈妈》即是一次发声。

我们需要给予边缘群体多一些关注,更需要对一些固有的社会观念进行反思。

每一个名字背后,或许都藏着一个不那么轻松的故事。

“片子最终不只关注人,还关注生命”,蒋能杰这样评价《未婚妈妈》。现场,他鼓励创作者关注社会议题,用影像发声。

作为纪录片工作者,记录真实,为苦难发声,也一直是蒋能杰在做的事。比如他曾用8年时间拍下纪录片《矿民、马夫、尘肺病》,为中国庞大却沉默的尘肺病工人发声。

这支纪录片曾引起一时轰动,因为无法上映,也没有宣发资金,蒋能杰便蹲在豆瓣给每个“想看”的网友发资源,这也让他一度被戏称为“网盘导演”。

通过这部片子,他希望更多人能够关注到尘肺病群体,也能引起社会的行动。

被生活压倒之前,他们也不过是拥有生活情趣的普通人。/《矿民、马夫、尘肺病》

探讨社会话题外,纪录片也展现“另一种生活”。

短片《班玛的抉择》以藏族青年的迷茫与抉择为切口,呈现了藏区独特的人文环境。当地人独特的语言、饮食习惯、放牧日常,都在镜头下得到真实呈现,为观众打开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如蒋能杰所说,短片除了具有社会人类学价值之外,还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回到故乡,还是留在城市?班玛的困惑也存在于中国许多青年人之中,给人共鸣,同时也更有代入感。

长辈的期望,无形中也给了班玛压力。

为热烈、蓬勃生长的生命力发声

读者交流环节,一名纪录片爱好者分享了她的故事。她提到,在妈妈被查出患癌,她还懵懂不知死亡代表着什么的时候,是纪录片《人间世》托起了她,完成了她缺失的死亡教育。

“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的困惑,原来我并不孤独。”面对记录人间万象的纪录片,很多人曾在共鸣的瞬间得到些许安慰。

在纪录片里,我们关怀他人,也完成自我关怀,而更深层次的共鸣,或许始终来自对生命力的感知。

不需要多么跌宕起伏的情节,生命自有它蓬勃的力量。比如短片《公路散文》,在以骑行为载体的公益活动中记录下两岸的民间交流,镜头细腻捕捉少年的生动活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公路散文》充满童真稚趣和少年感。”

不止于最终筛选出的五部作品,这次征集到的纪录短片题材丰富多元,比如《人约黄昏后》关注中老年再婚的社会议题,《Ulbosen》呈现“招娣”现象背后社会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观念,都是很好的题材。

在361部片子里,那些真实而热烈活着的生命,都有令人动容的能量。

“麻木是一堵墙,会遮住真相。”/《人间世》

2020年, “热声”作为“中国视频榜”的年轻化IP出现,用更加潮流的方式理解视频中的青年世界,热爱生活,热烈发声。

同样从去年开始,新周刊推出全新纪实视频栏目——《局外人》,以微纪录片的形式,关注具有讨论度的人文、社会议题,让更多人看到“破局”的可能性。

今年,新周刊联合局外人发起第一季“热声”征片,我们动容于来自生活的细节最为真诚,也开心地发现很多伙伴早已同行;

2022年,“热声”期待能以更丰富的形式、更有意义的内容,吸引更多元的优秀创作者参与,搭建起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明年再见!

标签: 纪录片 错过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