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电影资讯 >

尹鸿等专家谈国际影视教育新格局

8月28日上午,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国际电影学术论坛“合作与创新:国际影视教育的新格局”在京举办。胡智锋、周星、尹鸿、李道新、王宜文、张宗伟等影视院校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以及伊丽莎白·戴利、赫曼·范·艾肯、邓肯·皮特里等国际影视院校院长,围绕影视教育现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趋势等议题进行主题发言,共同探讨了国际影视教育的发展方向与未来前景,为培养电影新力量献策献计。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晓兵在论坛伊始的致辞中表示,2020年,疫情带来的冲击和新时代、新政策、新技术带来的广阔发展空间并存,影视教育应立足中国影视教育实际,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经验,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为助推中国向影视教育强国迈进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秘书长李小明在致辞中谈到,影视教育的广泛普及和创新发展,将为电影强国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大规模高品位观众,此次论坛将为探寻影视教育新方向、新路径提供有价值、有份量的启示和参考。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路春艳表示,要在全球化新语境下探索出符合教育规律、适应新形势、满足新需求的中国特色影视教育之路,推动影视学科和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实现更紧密的影视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论坛第一单元围绕“国际影视教育与学科建设”议题展开。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对高校影视教育未来发展的“知”与“行”两个面向进行阐释,强调构建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设立形态丰富的实践活动缺一不可。北师大影视学科已初步建立起中国本土的影视美学理论研究体系,并通过大学生电影节建立起有效的学科“自身循环”的实践途径,未来将在世界文化的多极对话中与海外同仁一同丰富、完善影视教育。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胡智锋在发言中分析了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身处的新环境、面临的新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在国际社会新全球化的大局势、大环境下,戏剧与影视全行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国家需求。胡智锋就影视学科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给出建议,并提出了注重人文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的新方向。

北京师范⼤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就中国影视学科与专业建设进行分享,将国家教育质量唯先、新文科教育的核心综合性拓展、从学科到专业到课程等综合铺展的机制概括为点、线、面景观,强调应重视学科评估、专业建设、一流课程选拔、研究生审核评估并加强美育建设,对戏剧影视学科进行全方位强化。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表示,面对影视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供求失衡现象和同质化趋势,影视教育应在新文科背景下展开影视教育改革,贯穿影视领域创作、制作、宣推、管理、评论各环节进行人才培养。

论坛第二单元聚焦于“国际影视教育与人才培养”议题。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院长伊丽莎白·戴利介绍,南加大电影艺术学院将人文和社会科学作为学科基础,在跨学科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使命感及创作能力,助其避免唯技术倾向,把平台和技术当成革新工具,创造并呈现出新的媒介形式。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将跨学科语境下的电影教学模式归纳为“电影+N四种可能”,提出电影人才培养应当三线并进,提倡将电影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学术教育结合起来。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电影学院院长赫曼·范·艾肯指出,新技术革命和5G移动技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构建新的叙事体系、弥补行业与飞速发展的技术之间的知识鸿沟势在必行。他希望各国充分蓄力、加强联系、优化国际合作结构,让学生成为变革的推动者而非适应者。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宜文就影视教育的平台建设与国际拓展发表观点。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教育的成长与国家发展、社会与行业需求密切相关,在中国电影低谷期创建的大影节发掘出大量优秀影视人才,实质性地参与和推进了中国电影发展,与北影节融合后将在更大的国际化空间里为中国影视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英国约克大学戏剧影视与交互媒体系主任邓肯·皮特里认为,影视创意产业的转型和复兴正当其道,全球范围内的影视学院需重视行业内和社会中的平等、多样性、包容性,加强合作、齐心协力实现教育理想。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副院长张宗伟对“双一流”背景下的中国高等影视教育、互联网+语境下的中国高等影视教育和中国传媒大学影视教育的特色与优势进行了介绍,并表示高校应采取新举措主动转型升级,依托学科特色与优势,为新时代中国高等影视教育添砖加瓦。

标签: 国际影视教育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