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热点 >

大匠无声,大茶无味--匠人制茶拥福江访谈录

“做茶时间越久,我对茶就越充满敬畏。在市场上,不同地域的茶叶价格有高低,但在我眼里,它们没有高低之分,我需要挖掘出它们的特性,再量身定做出一款工艺,来成全它们。”在匠人制茶勐库体验中心的茶室里,拥福江意味深长地说道。

拥福江是匠人制茶的创始人之一,他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但只要说到茶,却可以滔滔不决。他的太太陈明珍说:“他就是个茶痴,有时我看他用玻璃杯泡茶,就盯着杯中的茶叶,一看就是半个小时。我问他在干嘛,他说在跟茶叶沟通。”

拥福江并不是一位制茶界的老师傅,“匠人制茶”也只是普洱茶领域的年轻品牌,但从2015年云南岭南茶业有限公司成立,到2017年“匠人制茶”品牌的创立,在短短的几年里,匠人制茶却已经是拥有300余人的专业团队,在全国范围内有300余家加盟店,并在临沧、普洱和西双版纳已签约数十万亩古树茶基地,拥有数万平方米的大型生产基地,生产线70余条,大型仓库9个,古树毛茶库存300余吨。这高速发展的背后,有着颇为传奇的故事。

(2020年公司六周年庆典)

“我们三兄弟都是农民出身,三个人好像都没拿到一张初中毕业证。所以我们的经营理念也是农业思维主导的。”拥福江提到的三兄弟,除了他自己,还有拥进才和拥进祥,他们正是匠人制茶的创始人。三个人都姓拥,都是傈僳族,来自楚雄的同一个村子,并且有着血源关系。

企业壮大是随着发心扩大

拥福江16岁离开楚雄的村庄,手里紧紧攥着妈妈给他带的100块钱,来到昆明谋生。因为没有学历,年龄小,汉语又说得不好,最初的工作收入甚至都无法填饱肚子。他便是在这时进入了某个茶厂,接触到了制茶的工艺流程。后来,同村的拥进才所就职的一个小规模的茶叶代工厂倒闭,老板变卖家当,拥氏三兄弟借了一万块钱,接手了工厂,开始了他们的创业生涯。

(创业之初的工作环境)

拥福江直言不讳的说:“最初创业是因为想赚钱,感觉会比打工收入多,但一上手才知道不是那么简单,太难了。现金流总出问题,我说的现金流,其实也就是三五百块钱,但那时就能压跨我们,因为没钱吃饭。后来,是我们的员工,自己掏钱垫给公司买菜,我们才维持下去。那是我们第一次观念上的转变,我们觉得要干好这个公司,好像不再是为了赚钱,而是给员工一个交待。那几个员工现在还都在公司,我们是一路走下来的。”

既然把事情做好,三兄弟就想在经营上摆脱简单的代工,建立完善的生产体系。那是2014年,当他们萌发这个想法的时候,账户上只有3000块钱,而他们的建厂预算是200万元。一个好朋友听了他们的想法,把自己在昆明的房子做了抵押,并把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全部借给了他们。不足的钱,员工们几千块、几百块的凑起来,就这样,他们有了第一个相对建全和规范的制茶工厂。三兄弟被感动得无言以对,他们创业的动力,再一次发生了变化—为了不辜负帮助他们的人而奋斗,而这个人群在不断扩大。

(第一个正式的制茶工厂落成,当时的三兄弟)

2015年,匠人制茶开始了“山头行“的行动。这场行动一直持续至今,目前一共走访近5000个有古茶树的山寨,对山寨的茶树进行采样、化验、分析,建档、备案。起初发起这个行动,本想通过走访,寻找茶源,学习更多的茶叶知识,但在走访过程中,他们发现云南有太多的茶树资源,并没有被挖掘,不是所有的村寨都像”冰岛“、”老班章“那样幸运,一举成名后茶农也因此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在很多的情况下,一些山寨和外界交通非常不便,那里的村民也不会讲汉语,几代人守护着一片茶树,过着贫穷的日子。那种安于贫穷的默默守护,一次又一次打动了拥福江和他的”山头行“团队,使他们不断的向更多险阻的区域和山头探索。他们为此推出了一款茶,名叫”守望“。随着这款茶的推出,三兄弟创业的格局再一次扩大,他们一头连着城市里消费者们喝茶的品味,一头连着深山里茶农们守望的目光。“想到茶农们的那种眼神,我们都不得不把这件事做下去。”拥福江说。

(“山头行”途中遭遇泥石流)

(守望的目光)

(“山头行”照片集锦)

(“山头行”样茶博物馆)

分工明确,品牌

工厂的设立突破了制茶设备和工艺上的局限,“山头行”的开展又使企业对原料品质的掌控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之而来,岭南茶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这时,公司的创始团队意识到一个问题,公司要想继续发展,不再是简单的加工和买卖,而需要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并树立自己的品牌。

拥福江说:“一开始做茶是出于谋生误打误撞,但从‘山头行’开始,对茶山、茶树和茶人的接触越来越多,我对茶产生了敬畏,也真正爱上了做茶。”

当拥福江爱上做茶之后,他对制茶的探索,就不再止步于现有的工艺和程序,他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出一个个问号: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些问号,是他创新和进步的动力。当他进入到制茶的研发和创作环节时,他时常夜以继日、不眠不休,他总能在不断的探索和反复的试验中,得到新的发现,这些发现,往往都是颠覆性的。

“所以,我们三个分工非常明确,我只管做茶和产品研发,拥进才负责企划管理,拥进祥负责市场拓展。”提到公司的创始人团队,拥福江非常自豪:“我们三个人,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三种人,我们能够在一起做事,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这个共同目标的大前提下,我们性格上的差异,恰恰成为了一种互补。我们在各自的职责和领域里,每个人都有绝对的自主权。但在公司的策略发展层面,我们一起讨论,有不同意见是很常见的,有时也会争论起来,但有一件事特别神奇,就是我们不论如何争论,最后都能很自然的形成统一。”

(2020年匠人制茶昆明营销中心开业庆典上的三兄弟,左起拥进才、拥福江、拥进祥)

2017年,岭南茶业开始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那时候我们都已经非常明确,我们这辈子就只想做好一杯茶,不可能再有其它的了。我们就想给品牌取个名字,把这个意思传递出去。大家碰撞了好几天,后来拥进才说出了‘匠人制茶’四个字,我们都没有争议了。”

拥福江说:“匠人制茶,并不是说我们公司里只有制茶的才是匠人。搞企划管理的是匠人,做销售拓展的是匠人,连开车送货的也是匠人。我们强调的是匠人精神,这个精神在每个岗位上都能发挥它的作用,它是全身心的投入,是专注于一件事,不断把它做得更好的源动力。”

(气势如虹的销售团队)

表里如一,大师助力

匠人制茶品牌一经推出,便取得了市场的认可。有了之前埋头实干的积累,匠人制茶的子系列品牌源源不断推向市场,山头茶系列、一号系列、匠人初系列、小世界系列等像一阵旋风,给普洱茶市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人在做,天在看。三个朴实肯干的年轻人,举着匠人制茶的旗帜,身体力行如说如作。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普洱茶界的泰斗张顺高老前辈。年逾古稀、著作等身的张顺高先生,是我国目前树龄最长的“野生型茶树王”的发现者,他曾担任云南省茶科所所长,并在70年代受国家农业部派遣至非洲马里援建茶厂,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是从茶树丛里走出来的实干家。

(张顺高先生和匠人制茶团队工作现场)

张顺高先生在2019年,带领匠人制茶团队,打造了一款茶,这款茶列入了“大匠”系列,叫做“融”。回想起这次合作,拥福江有点难以抑制自己的激动和感恩之情:“受益太深了,张老亲自把每道工序带着我们走了一遍,他对细节的把握是精微的,而在每个微小变量里,他都一丝不苟、近似偏执的追求最佳状态,太让我们感动了。他才是真正的匠人。” 这款茶之所以叫“融”,是因为它融合了多座古茶林的春料精粹,融汇了张顺高老先生一甲子的制茶心得,也融入了老前辈对后来人的传承和期许。

(“融”茶获奖)

商业环节是弱项

拥福江坦言,创始团队是农民出身,并不具备深厚的商业底蕴,所以企业经营理念也是以农业思维来主导的,要融入这个商业社会,难免会经历一些跌跌撞撞。2020年,匠人制茶也曾尝试高薪聘请了几位来自成熟商业领域的高管,但他们的商业理念和创始团队并没有很好的融合,在向品牌商业化运作的征途上,匠人制茶还在摸索。

拥福江说:“我们的产品定价不是以市场价为基准的,而是以出厂成本为基准。2020年以前,我们的市场零售价很混乱,经销商根本不执行我们的统一零售价,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同等品质的茶在市场上值多少钱,所以常常用高于我们建议的零售价在市场上售卖。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们从去年开始在每件茶的包装上打了一个二维码,可以追溯其原料产地、生产年份以及我们的标准零售价。如果消费者以高于标准价买到这个茶,可以向我们投诉。”

几名外聘的高管,无法理解这种“有钱不赚”的理念,转而离开了。对此,拥福江是这样说的:“他们都特别优秀、有能力,我们非常尊重他们,也跟他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的经营理念不是按利润最大化来的,我们觉得要学习和改进的方面还有很多,所以产品还不能担当那个价格。”

(云南省普洱茶协会理事单位授牌,左1为拥进才)

拥福江的茶室里,挂着一幅字:“大茶无味,大匠无声”。拥福江解释道:“这可能就是我们与现代商业矛盾的地方。我们不擅长讲故事,我们不会说。我们的产品也一样,因为古树原料的因素,以及我们做茶的理念,我们不想通过刺激和消费味蕾来吸引客户,而是生津、回甘和茶气,给人带来更深沉和悠远的享受,进而得到身心的整体愉悦。这是我们一直坚守的,虽然,这还挺难的,但我们想,再守一守。”

没有学历的文化人

虽然初中还没毕业,但拥福江是一个好学的人,而且爱读书。拥福江的父母是基督徒,他很小的时候就在家里发现了一本《圣经》,并读得不亦乐乎。后来又慢慢读到一些佛教、道教、以及传统文化的书籍,他最喜欢的书是老子的《道德经》。“我一直在读《道德经》,读了好多年了,读不懂,越不懂越爱读。”拥福江说。

(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单位授牌,左1为拥福江)

在确定“匠人制茶”这一品牌名称后,拥福江开始关注日本文化和企业经营理念,因为他得知日本是把匠心精神发扬到极致的民族,而且日本也有传承久远的茶文化。对拥福江影响较深的日本企业家是稻盛和夫,稻盛和夫提出“答案就在现场”,这句话鞭策着他,使他一直驻足在茶树生长的现场、茶叶加工的现场、人们喝茶的现场,永不停歇的寻找答案。

拥福江说刚开始做茶时,每天知道的都比前一天多一些,也因此感到很兴奋。但是随着知道的越多,发现未知的更多,对茶叶的敬畏油然而生。这种敬畏,使他抛弃了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观,而以一种更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茶,由茶即事,由事即理,由理即人,他的世界因此而丰富、豁达。“每个人都比我强,都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永远也学不完。”拥福江如是说。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理事单位挂牌,左1为拥进祥)

“应天时,选好料,做好茶”是匠人制茶的口号。这朴实的陈述里,恰恰包含了“天地人”三重元素,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拥福江常说他们三兄弟没有文化,但事实上,他们只是没有学历和文凭,他们的每一步都踏在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道上。我们相信,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茶叶,这一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的古老符号,一定会发挥其巨大的内在价值。我们也期待,匠人制茶能再次敞开他们的胸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承担起更为重要的使命。

(拥进祥跟茶农沟通起来亲切无碍)

临别,我写了一首小诗送给拥福江先生。

南方有嘉木,滇中出匠人。

遍访五千寨,深得苦中津。

神农梦中嘱,制茶若有神。

虚怀道不显,隐於瑞草芯。

刘立哲

2021年7月5日于上海松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