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娱乐聚焦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编剧:脱离标本化、概念化

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片方供图

中新网北京4月1日电 (记者 高凯)近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策划、天山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主旋律影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上映,根据“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人生经历改编,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在帕米尔高原与边防战士共同守边的故事,并重现了拉齐尼·巴依卡为救落入冰窟的儿童而英勇牺牲的事迹。

这部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主旋律影片被认为呈演出“一部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在榜样人物的塑造上,呈现出真实自然,极具人性厚度的效果。

影片出品人、编剧、总制片人、艺术总监高黄刚日前接受采访时介绍说,人物传记片要突出的是人物的关键事迹和精神原点。

2021年1月4日,拉齐尼·巴依卡为救落入冰窟的儿童英勇牺牲。4天后,这群电影人就日夜兼程开始筹拍向英雄致敬的影片。到达拉齐尼·巴依卡家的情景,高黄刚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那天阴云密布慕士塔格峰好像也在为英雄的离去而悲伤。”小院的草棚下同拉齐尼一起巡边的牦牛看着他。拉齐尼经常帮乡亲们送货的白皮卡车后备箱空空荡荡物是人非,只有一旁护边摩托上的红丝带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

“当拉齐尼跳入寒冬的冰湖舍身救人的瞬间,是怎样的精神世界在支撑着他?他心灵成长的原点又在哪里?”当高黄刚想起拉齐尼的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对被救儿童的母亲说的话时——“你的孩子和我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孩子,请不要太过悲伤。”这个时候,在这个高原上的小小院落,高黄刚有了清晰的答案,“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长期的耳濡目染才能成就英雄的信仰,是经历过困难的考验才能铸就英雄的坚韧。”

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护边员们是非常独特的群体,一代又一代戍守边疆是他们的传统,这和高黄刚以往接触的题材完全不同。在鸟儿都飞不过去的死亡之谷吾甫浪沟,他们要面对的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孤独与生死无常,而拉齐尼一家三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的。在常人无法想象的生长环境中,拉齐尼耳濡目染了爷爷、父亲以及无数的边防战士守边护边使命的神圣,给少年拉齐尼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病重的爷爷步履蹒跚,却不忘边防战士的安危;爸爸顶着数十年不遇的暴风雪与牧民一起把物资送到哨所……父辈树立的精神旗帜,在拉齐尼·巴依卡心中种下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种子,边关、家国、奉献、守护随着他的成长,成为人生信条。

有了人物的定位之后,高黄刚决定紧紧抓住这个主干,将更多的笔墨用在他的情感、奋斗经历、信仰、生命意义上,“影片应该直接建立人的心理世界,在思想内涵、人文情怀上,脱离‘标本化、概念化’,从而在更高层面上回归电影美学,开掘出发人深省的当代文化哲学意蕴与史诗意味。”

影片中,用多个动人的片段支撑起拉齐尼·巴依卡的精神原点,为高浓度的情感寻找到了根源,让观众的感动获得了释放的出口。

比如,当边防官兵给予倒在巡边路上的白牦牛“汗恰”最高礼遇时,陪伴拉齐尼·巴依卡和战士们巡边十多年的白牦牛,用不舍的眼神、坚实的身影,告别战友。

在影片结构中高黄刚加入了常人无法看到的生命禁区艰险场面,在一些人看来多少会有不适,但高原守边护边的事业本身就是艰险的。“像拉齐尼在生死关头勇救掉入冰裂的战士王烈、牦牛‘汗恰’在巡边路上脊梁摔断牺牲,这些重场戏铸造了拉齐尼硬朗、凛冽、刚毅的性格和内在的精神力量。”高黄刚说。“拉齐尼言语不多,但眼神当中透出清澈的光亮。”这是高黄刚反复提及的话。

从拉齐尼·凯力迪别克和刘红军肝胆相照,到拉齐尼·巴依卡和刘朝的情重姜肱;从生死相伴的巡边路,到打通高原群众美好生活之路的盘龙古道……整部电影都在弘扬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对此,高黄刚说,他在时空处理上以盘龙古道作为载体,划分出了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没有路时孩子们上学只能攀岩走壁,没有几个孩子是没有受过伤的,拉齐尼童年小伙伴夏布娜就是在上学路上坠崖的,这是边防战士刘红军留下来修路的内在动因。新时代盘龙古道修好了,牧民们搬迁到了新的定居点,今天孩子们上学有了校车。过去时空攀爬上学的不易,与现代时空校车上孩子们充满幸福的笑脸,映衬出了时代在变化。”(完)

标签: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心理世界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